有条件“转正”或许才能真正缓解深圳住房供需关系
浏览次数:2006 分类:资讯
大多数来深圳的人,几乎都有一段城中村经历。
在罗湖区水贝从事珠宝行业的黄先生来深圳已经快4年时间,原来在水贝村租住的他在去年搬到了笋岗田心村。原因很简单:前几年水贝村进行城市更新,面对高租金,他只好到处寻找新的城中村。
“今年城中村的租金都涨了不少,去年刚来的时候两房的租金每月不到2500元,今年过完春节直接提到了2800元/月。”黄先生说,“旁边的住宅小区同样面积的两房租金涨到了每月5000元左右,我们哪负担得起?虽说附近也有城中村的农民房改成了长租公寓,但伴随长租公寓而来的美好,在我们这种普通租客面前却似乎成为一种甜蜜的负担——租金立刻水涨船高。
谈起最近热议的深圳“二次房改”,黄先生也表达了自己的一些看法:虽说满5年社保可以买房,但面对深圳的高房价,自己暂时还是无能为力。由于还没拿到深户,许多政策性住房的优惠也难以享受。即使拿到深户,从身边朋友的情况来看,公租房、安居房等轮候时间很长,位置也不一定合适。“位置还不是最主要的问题,人才住房和公租房的比例是否合理?租赁住房资源何时才能满足大部分无能力购买商品房人群的需求?还有,租赁住房真的很缺吗?”
深圳楼市向来具有风向标意义,深圳市住房和建设局发布《关于深化住房制度改革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供应与保障体系的意见(征求意见稿)》,立刻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不过,对于城中村,更确切地说是小产权房,在目前的住房架构中始终是个尴尬的存在:法律不承认其地位,在市场上不能自由交易,不能用来抵押贷款,而且时不时就遭遇清理违建的打击。
城中村支撑起超过一半深圳居民的实际租房需要。如何对待城中村里的小产权房,事关住房政策的未来。有观点认为,如果能从小产权房着手,给予条件补缴土地出让金从而适当“转正”,或给予改造入市的空间,想必市场供求格局会完全逆转,房价自然也能稳下来。
当然,改造和升级是社会的潮流。只是,来深打拼的年轻人与城中村之间,未来将会如何“共存”?城中村里的小产权房又该是一种怎样的存在?